记者注意到傅成玉原来的手机号码后8位是0883和2016,0883显然是中海油在香港交易所的交易代号,那么2016是不是一个年份?这一年对他有什么意义?他想在这一年干什么?
傅成玉笑说:“你猜对了,2016是一个年份,但这是我的秘密,现在还不能告诉你。”
“走出去”
要选近年最红火的企业口号,“走出去”肯定是大热门。然而最早“走出去”的中央企业之一、中海油总公司的掌门人傅成玉,却直言现时“走出去”走了歪路。身兼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中海油有限公司(0883.hk)董事长的傅成玉,1951年6月出生,毕业于中国东北石油学院,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在中国石油行业拥有逾28年的经验。傅成玉12月21日再次“走出去”,路经香港到美国去。他在接受本报访问时,首先谈到“走出去”的三个观念。
“第一,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公司的继续发展,和股东的回报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所以‘走出去’的首要任务是为了增加价值,而不是为走出去,不管代价多高,不管是否对投资者有好处都要走出去。所以中海油所有交易,都是要有实实在在的价值,要为公司增值才会进行。”
傅成玉没有点名批评某些企业为了“走出去”而付出高昂代价,但观乎近期中国航油(新加坡)高价收购新加坡石油(SPC)被母公司否决,其后更爆出炒卖石油期权巨亏5.5亿美元的丑闻,中国企业要在“走出去”的同时为公司增值,真是谈何容易。
“第二是不能把‘走出去’单独提出。为什么呢?因为国际上有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把我们企业走出去的行动连在一起了。现在有两种人在炒作这种事,一个是政治上,最近又连上了经济层面,指中国发展快,能源需求特别大,所以现时中国企业要大量往外走,构成了对其它资源国家的威胁。”
“后者包括对冲基金,他们为了把原油价格抬起来,就夸大了中国的能源危机,制造全球的危机感,藉此哄抬油价。最令人扼腕的是中国的媒体也加入了夸大行列,把事件说得特别恐怖,指中国面对能源危机。其实中国根本上没有能源危机,在未来20年中国都不存在能源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供给与需求是融在一起,只要世上还有供给,我们的需求就能满足,不是单看中国本身的能源储量的。我们自己舆论竟然在配合人家在喊说中国的能源危机,配合了人家的中国威胁论。”
“第三是中国的企业这段时期也是急急忙忙往外跑,不管好坏都要,给人家的印象,是这个国家的企业得了饥饿症,什么都要,这和上述的观点加在一起,就令中国威胁论大有市场,人家会说:你看,他们自己也说中国有能源危机了,他们跑出来什么都要。”
中国不存在能源危机
“中国不存在能源危机,也不存在我们要特意走出去,能源企业本来就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我们不应突出要走出去。媒体也应该呼吁一下,不要老喊能源危机。”
中海油有限公司对外收购的步伐相对其它中国企业为快,该公司于2002年1月18日,斥资5.85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RepsolYPF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田,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公司,成是中国上市公司首宗大型跨国收购事件;2002年12月2日,中海油斥资2.75亿美元,向BP收购了印度尼西亚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12.5%的权益,该项目将向福建供应LNG;2003年5月15日,中海油再宣布斥资3.48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的上游产品及约5.3%的储量权益,同时获得新建的在广东供应液化天然气(LNG)的合资企业的25%股权。
然而中海油也有被国际列强摒诸门外的时候,该公司在2003年3月,原拟联同中石化集团,各自斥资6.15亿美元,向英国天然气(BG)收购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气田的各8.33%的权益,但其后因为油田的其它国际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令交易告吹。
有专家认为这正是中国威胁论的明证,跨国油气企业已形成一个国际俱乐部,把中国这股新兴力量摒诸门外。傅成玉对是次收购告吹的解释则是:“他们(其它国际股东)把我们挡在外国,不是因为中国威胁论,而是我们谈的价钱太好了,所以原有股东行使他们的优先购买权,资产不卖给我们。在这件事上,不是因为跨国石油企业,担心中国企业强大起来而不卖给我们,而是我们一旦强大起来,他们会阻止不了。”
“我们找项目确实不容易,世界石油市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好的项目都已名花有主,你刚进来当然是不容易了,但也不说你没有咱可做的,世界上项目多的是,总有你可发挥优势的地方。”
相对有百年历史的跨国列强,中海油只是初生之犊,全球的重要油气资产,全部都有这些列强的身影。傅成玉近期开始接触一些较冷门的油气资源国家,例如在北京与古巴政府高层代表团会晤,其后又到访缅甸,但他说这只是一种探索,中海油主要精力仍应放在已看清楚有投资价值的地方,因为他最重视的仍是企业的当前利益:“不管是收购合并,还是拓展业务,关键还是看哪有价值?我们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是为了买东西而买东西,所以一些新的市场可以探讨,但老的市场也要巩固。
中海油壮大速度得很快,但相对跨国油气企业,力量还是太单薄,近年不断有传闻中国的石油企业会合并,或者会在海外并购其它油气企业。
“在油价很高的时候,要搞合并会很困难,但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在国内国外有人愿意提出好价钱,还是有机会的。”
三大石油集团合作、合并?
三大石油集团合并之路仍然漫长,但近期已开始研究合作,三大集团巨头今年7月在北京聚首,商讨如何减少内部竞争。
“在很多领域中,三大集团已加强合作,比如说在海外洽购资产,大家都会互通消息,有兴趣的话携手入股,没兴趣的不去抬价了。具体已有这种事例,但由于仍未成事,所以不能告诉你在哪个国家。”
中海油在1982年成立时,中央没有给予资本金,只是划拨了船舶、房地产等资产,作价22亿元人民币,另外每年提供5000万元的人头费(行政管理费),过了几年后,才给中海油注册了一些资本金。
时至今日,中海油总公司的资产已达1300亿元。
傅成玉1982年便加入中海油总公司,其它负责代表中海油到外国不同公司去取经,他认为作为中海油的管理层,最大成就便是令国有资产不断增值,股东回报愈来愈高:“不说1982年那么远了,我们在1998年的总投资才300亿元,现在已1300亿元了,1个中海油变成4个中海油。”
被问及令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同时员工人数不增反减的秘诀,傅成玉说:“这是国际化的成果,我们在1982年开始国际合作,不断从我们的外国伙伴身上学习,1980年代末就把国际管理的模式引进来了,把公司每个环节市场化,三条线分离,油公司、专业公司、服务公司三块分离了,后来分别上市就特别简单了,不用很费劲地重组。我们的人员,也从1985年的3万人一直往下减,公司愈来愈大,但员工人数减到2万人左右。”
至于最大的挑战,傅成玉说是“人”:“现在业务范围大了,从国内到国外,需要更多懂国际化的人才。另外我们发展比较快,步伐要走稳。”在中国企业中,一人衰邦的故事我们听得特别多了,难怪傅成玉对优质人才如斯重视。中海油从国际招聘的首席财务官邱子磊明年初便会约满离开,傅成玉说双方并无冲突,邱子磊只是在完成他的任务后离开,中海油人才国际化的步伐也不会减慢,更谈不上倒退。
在面对跨国企业巨人时,有没有感到自己的力量还是太小?他说:“我们现在已比以前好得多了,相对1980年代时,我们已经可以与外国同行比比了,我们继续把步子走稳,继续快速增长,10年后我们不得了了。”
相对卫留成,傅成玉肯定是个嘴巴特严的老总,不管记者如何努力,都很难在他口中挖到消息,不单是对中海油的业务发展秘密守得严严实实,连他个人的小秘密他也不肯露口风。
记者注意到傅成玉原来的手机号码后8位是0883和2016,0883显然是中海油在香港交易所的交易代号,那么2016是不是一个年份?这一年对他有什么意义?他想在这一年干什么?
傅成玉笑说:“你猜对了,2016是一个年份,但这是我的秘密,现在还不能告诉你。”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作为世界500强,加拿大石油拥有丰厚的油砂矿资源,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油精炼厂之一,调配并包装生产出多种润滑油成品。
南京东沛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专业外贸企业,注册资金3900万元。
北京龙润凯达石化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润滑油基础油销售量最大的贸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