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在上个月以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来了虎年,她也引领了基础油的新纪元。作为历史上的主要进口国,该国的基础油产能在近些年来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长。这包括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而带来的聚α烯烃基础油(PAO)制造的持续增长。
© B-A-C-O; lianez; vickram; kotoffei
根据 Lubes'n'Greases的基础油工厂数据,中国在2021年的基础油产能超过了美国,其总量达到每年1,400万吨,或者约为其2010年基础油总产量的三倍。
这样的跳跃式增长可能部分归因于这个国家全国范围内的许多产业为了实现自我可持续性发展所做的努力。中国正在寻求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并建立国内的基本产能。
这种关注对于中国的基础油产业产生了影响,并实现了历史高位的产能纪录。此外,基础油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随着II类和III类基础油产能的增长,API分类中的I类和环烷基础油不再是中国基础油产能的主导产品。此外,国有企业也不再是基础油行业的全部。在过去十年中,一些独立供应商已经在国内建立了多处基础油生产设施。
对聚α烯烃(PAO)的日益关注是这些增长的一部分。尽管国际巨头们仍然对中国的市场有着重大影响,但本地供应商在产能数量上正在增加,甚至包括那些以往并未涉及基础油和润滑油行业的供应商。
PAO是以线性 α 烯烃链(自乙烯衍生而来)的链制成,以获得需要的重量和性能。这些基础油料的首选原料是1-癸烯,一种具有10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烃)分子;但它也可用于制造 PAO以外的产品。
与矿物基础油相比,PAO可提供更好的高温磨损保护并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也许最重要的是,这些合成基础油可用于制造低粘度、低挥发性的5W级和0W级发动机油。但咨询机构“我的能源顾问“(My Energy Consulting)的首席执行官Amy Claxton解释说,PAO的生产成本通常比III类基础油要高得多。
“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增加PAO的产量,其必须接受PAO的价格必然高于他们用1-癸烯可以生产的其他产品的价格,”她说。“如果你可以使用III 类、III+ 类和气转液基础油,则你不需要使用PAO。” 她补充说,PAO 占全球基础油供应的比例不到1%。
但Claxton说,中国在过去难以生产出III类基础油。该国的原油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不到生产高粘度指数基础油的条件。然而,中国现在已经增加了相当数量的III类基础油生产设施,这表明其可能正在克服这些挑战。
中国的炼油厂也在尝试通过费托合成工艺(Fischer Tropsch process;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转化为液态碳氢化合物)在两家公司按照煤转液的路线生产高质量的润滑油。然而,中国在煤炭储备所在的内蒙古遇到了难以获得足够的淡水这样的问题,同时还遇到了其它的技术问题。山西潞安目前在采用这一生产工艺。
“中国需要一些高粘度指数的原料,”Claxton说。“除非他们重新调整对多家炼油厂的原油分配,以牺牲生产燃油产品为代价将重点放在基础油生产上,否则他们无法经济地大量生产合成基础油,这是极不可能的。未来几十年,大规模的煤转液(CTL,Coal-To-Liquid )生产在商业上也不会可行。”
正因如此,“除了III 类和III+ 类高粘度指数基础油外,中国还进口 PAO,”Claxton继续说道。“而且中国当然可以制造更多的PAO,大量地制造,如同国际基础油巨头随时可以经济地支持其生产一样。这是一个全球市场,但中国有其内部和非西方的商业决策限制。”
根据Lubes'n'Greases的基础油工厂数据,全球PAO的产能目前约为每年729,000吨。大部分产能均来自三家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英力士低聚物(Ineos Oligomers)和雪佛龙菲利普斯化学公司(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埃克森美孚以301,000 吨/年的PAO产能位居榜首,其次是英力士的 230,000吨/年和雪佛龙菲利普斯化学公司的130,000 吨/年。紧随其后的供应商是山西潞安集团,年产量为23,000 吨。全球总产能的最大部分位于德克萨斯州,埃克森美孚146,000 吨/年产能的博蒙特( Beaumont )工厂(世界上最大的PAO基础油工厂)就坐落于此。
图片:埃克森美孚博蒙特( Beaumont )工厂
三大巨头在欧洲也有一些生产设施。埃克森美孚在法国Gravenchon 拥有105,000吨/年产能的生产基地;英力士在比利时的Feluy拥有 125,000吨/年产能的工厂;而雪佛龙菲利普斯化学也在比利时的Beringen拥有一家63,000吨/年产能的工厂。
中国的PAO产能在中石油1月份建立了一家10,000 吨/年产能的工厂后,仅为43,000 吨/年。尽管多家公司在进入PAO市场,但也有其它一些公司正在退出该领域。一家名为亚培烯科技(Apalene Technology)的中国初创企业的销售和营销副总裁杜大昌(David DU)说,上海福克斯化工不再生产PAO了,有报道纳克润滑技术(Naco Lubrication)去年出售了其生产设施,并从与潞安的合资企业中撤资,因为技术和财务问题退出了PAO市场。
亚培烯表示,它已经开发了一种生产PAO所必需的茂金属工艺,并且正在浙江省的杭州市附近建设一个10,000 吨/年产能的生产设施,能够生产高粘度和低粘度的PAO。茂金属催化剂没有分子侧链,生产的PAO具有更高的剪切稳定性、粘度指数和低温性能。
该公司希望在2022年底前开始生产用于商业销售的产品,杜也表示可将其技术授权给其它在进入PAO业务的公司。
亚培烯已经从其他三家公司获得了金融投资,它还将寻求吸引合作伙伴来投资一个更大的项目并最终将其PAO产能扩大到30,000 吨/年,甚至于与像潞安这样可能正在寻求扩展的公司合作。该公司已经为其工厂奠基,希望在2025年之前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PAO生产对中国的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新的事物,”杜告诉 Lubes'n'Greases。“尽管我们很小,但我们已经开发这个生产工艺五六年了。” 他还指出,亚培烯的创始人有着催化剂的背景,其最初的计划是建立催化剂业务,而不是生产PAO。
中国市场需求量为5万吨/年,其中大部分由三大国际PAO厂商在供应。
杜说,目前PAO价格稳定。他还表示,他期望总部位于北京的中石化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石化企业集团,能够对该领域进行更多的投资。
发动机油向低粘度转变是为什么这些新的公司看到机会进入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已有的巨头们也在寻求扩张。去年10月,埃克森美孚宣布将其Baytown工厂的产能从50,000吨/年扩大到60,000吨/年。2019 年,Ineos 表示将在沙特阿拉伯建造一座PAO和直链α-烯烃工厂(这是中东第一家此类工厂)并希望在2025年投产,其PAO产能未予披露。
杜说,风力发电机和中国政府对企业减少碳排放的持续鼓励也将推动这一增长。“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正在蓬勃发展——包括重级和低粘度等级,”他说。
2019年,中国占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增长的45%。风力发电用齿轮油通常由高粘度 PAO制成。总部位于纽约市的市场研究公司”“全球风力发电机市场润滑剂”(Global Lubricants for Wind Turbine Market)预测,风电齿轮油将成为增长最快的润滑油领域,其从2018年到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1%。
据报道,几乎所有在中国生产的PAO都是高粘度等级产品。中国石油表示,其位于兰州的新工厂是该国第一家低粘度聚α烯烃工厂。
“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润滑油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成果,”该公司在一份由第三方翻译的新闻稿中表示。
“权威机构测试表明,该公司生产的低粘度PAO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而一些如粘度指数、倾点、闪点、低温动态粘度等核心性能指标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公告称。公告同时还表示,新的低粘度产品标志着“中国PAO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
杜预测,更多的低粘度PAO产品将很快在国内投入生产。中国拥有一些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2020年,中国更新了面向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乘用车机油规格,从5W-20、5W-30和5W-40等级升级为0W-20和0W-16。他说,一些本土品牌正在努力开发0W-12发动机油。
PAO 常用于配制电动汽车的润滑油,例如这款宏光 Mini,它是 2021 年中国最畅销的电动汽车。© haryanta.p / Shutterstock.com
复杂的情况阻碍了中国在低粘度领域的进展。中国石油指出了一些他们开发该领域技术时必须克服的一些困难,包括聚合催化剂的热释放问题。
“中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杜说。“市场有机会,但竞争也会很激烈。”
中国的行业顾问张晨辉回应了这一观点,并指出电动汽车的崛起(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将有利于该行业的发展。
PAO可用于EV电池的液体和冷却剂以及润滑脂和传动系统液体。在一次行业活动中,埃克森美孚表示,与II+类和III+类调和物相比,其开发的PAO混合物可以显著降低摩擦和扭矩损失,从而提高能源效率和扩大续航里程。PAO调和物还可以提供更好的油膜厚度,这意味着例如更好的齿轮和轴承磨损保护。
“我们对中国的PAO市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晨辉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作为世界500强,加拿大石油拥有丰厚的油砂矿资源,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油精炼厂之一,调配并包装生产出多种润滑油成品。
南京东沛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专业外贸企业,注册资金3900万元。
北京龙润凯达石化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润滑油基础油销售量最大的贸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