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在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的情况下,逆势突围持续实现盈利,保持高质量发展势头。
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受国际原油价格高位宽幅波动影响,国内润滑油行业整体呈现利润收窄的走势,润滑油企业在成本高企的状态下,整体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得益于双百改革的推进,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润滑油公司党委发挥“把管促”作用,第一时间感知严峻形势,超前研判,把准国际油价大幅上涨、高位运行走势,提早对原料价格大幅攀升做出了系列应对策略措施。坚持理念先行,以“价值创造”统领管理全链条和经营全领域,充分挖掘“效益增长点”,坚决封堵效益“出血点”,狠抓生产经营优化、加强科研攻关、创新市场开拓模式,前三季度,逆势突围实现企业持续盈利,多项指标达到相同市场环境下历史最好水平。
坚持科技引领,深化改革苦炼内功汲取效益,为每一个美好生活场景提供有足够竞争力的长城润滑油
“作为国内润滑油龙头企业,为每个大国重器配套合适的润滑产品,是润滑油公司的使命与责任。”润滑油公司党委书记夏世祥说道。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飞船成功载人升空,为我国航空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这其中,不乏长城润滑油的参与。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不断开展科研攻关,多年来,成为载人航天、航空、远洋运输、高速铁路等高端领域的紧密参与者和支持者。也为集团公司“三新”产业发展及炼油业务油转特、油转化等转型发展方向提供了坚实的润滑保障。
面对原材料成本上升,润滑油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坚定眼睛向内,苦炼内功。
首先是进一步持续深化“六化”改革,推进系统化运作、区域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平台化支撑、属地化管理、市场化保障。理顺公司机关、区域运营及省级销售机构的定位和职责,学习人民军队“军委管总,军种主建,战区主战”模式,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高效协同、运行顺畅的体制机制,推进机关“战略引领、平台化支撑、统筹协调”的定位建设,区域分公司“区域运营及发展、价值创造、决策执行”的定位建设,省级销售机构“区域化经营前线的作战部,省级销售业务与市场开发的责任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定位建设,实现整体运行效率提升。
第二是发挥技术引领优势,近年来润滑油公司深化科研改革,推进“721”科研原则,加大科技投入,打破企业部门、专业的壁垒,建立全流程创新模式,促使科研工作服务公司生产经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策划流程,组织科研、生产、销售线条成立项目小组,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推进激励保障机制建设,以科研项目制为主体考核指标,建立科研与市场联动考核机制,强化科研精准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高端新产品研发不断提速,产品应用场景明显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下降。
“过去科研人员只顾闭门研究产品,现在开发大客户时,从最开始的环节科研人员就深度参与,与客户沟通相关的技术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不断跟进,与市场、客户的联系明显增强,开发出的产品也更符合客户需求,获客户好评。”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润滑油公司科技开发部总经理水琳说。
面对原材料涨价,技术优势再次发挥作用。受全球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和新冠疫情影响,氢氧化锂的每吨价格从5万元暴涨至47万元,为公司润滑脂生产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润滑油公司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并积极寻找可替代材料。通过新型稠化剂技术的成功开发,降低氢氧化锂用量,实现产品性能与产品价格双优势,并很好满足国家通用锂基润滑脂标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他们深入推进技术优化、配方降本,广泛推进绿色基础油应用,大力推进全产业链国产化工作。聚焦唯一配方和唯一原料来源,坚持原材料开源拓源,优选国内可用资源和系统内资源,能用尽用;联合炼化企业加强自主技术使用,加大力度攻关独家原材料,茂名石化PAO、自研抗泡剂等自产原料研发成功,降本成果显著;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高端产品开发力度,产品创效能力持续增强,企业成本竞争力持续提升。
全流程优化降本,3年实现吨油运营成本下降超过30%,降本节费成效显著
10月11日,记者从润滑油公司得到消息,近期,润滑油公司在基础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实现吨油运营成本3年下降超30%。
当被问及如此大的降本幅度有没有什么“独家秘籍”时,夏世祥回答记者:“能实现成本的大幅下降,绝不单单是因为一两条措施,而是通过全流程全系统全产业链的降本减费,围绕价值创造,从一个个细节中一点点抠出来的。”
近年来,润滑油公司坚持“一切费用皆可优化”“一切资源皆可创效”理念,全面开展精益管理,持续推进管理优化、降本节费,优化运营机制,推进技术优化,强化物流、包装等费用使用优化等全流程运作,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实现降本节费成效最大化。
机关加强超前谋划,统筹管理,强化“一盘棋”运作。首先,他们盯住源头,通过事前预判,提前购入部分原材料和添加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本压力。
其次,加强全公司库存的灵活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持续压减“低、无、负”效商品库存,8月,公司库存总量环比下降一成以上,整体库存已低于6月底水平,有效缓解公司高库存经营风险。3季度再次完成公司成品、半成品库存控制目标。为整体生产经营寻求最好的基础条件。
第三,紧盯基础油资源配置等重点环节,优化运营机制,增进信息透明、区域公平。聚焦重点领域,强化横向对标,对绿色基础油使用情况等重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总结先进经验,查找落后原因,全员降本增效积极性有效提高。
“此前,我们以省为单位进行管理,每省的所辖产业和特色产品都不一样,无法用统一标准进行考核。”润滑油公司副总经济师、市场营销部总经理陈琦向记者介绍,“对此,我们7大区域公司统一考核标准,保证信息透明,充分调动了各区域降本拓市的积极性。”
他们强化物流提效,全面推广第四方物流平台运作,积极创新业务模式。加强物流优化管理,畅通物流轨迹分享,实现了全区域有效统筹、小吨位产品物流优化,配送效能有效提升,成本显著下降,可以更好满足客户需求。“现在,系统会根据情况,自动测算出配送最优路线,实行司机在线抢单竞价,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大幅降低了配送成本。”综合计划部总经理付冰向记者介绍。
国内,融入中国石化发展大局,依托加油站网络打造润滑油销售新模式;国际,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擦亮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品牌
企业发展中,强化内功节流,实现发展开源。润滑油公司不断拓展市场,同时在开源中也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不可偏废。
针对原料成本大幅上涨情况,润滑油公司更新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加强与客户联系,推出价格联动机制作用,灵活调整产品价格,实现互利共赢,以保证企业规避原材料成本的敞口风险。再次在行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获得润滑油行业国内外各品牌积极跟进。与客户合力持续推进添加剂桶装改绿色包装,今年前8个月,新增添加剂绿色包装形式45个,绿色包装比例达74%,同比提高5%,降本成果显著,实现在绿色发展中降本增效。
抓住润滑油国产化契机,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完成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中润滑油的国产化替代;同时紧紧依托中国石化一体化资源平台优势,提升销售能力,做大市场。今年以来,润滑油公司以效益为导向积极拓市,融入中国石化发展大局,加强与油品销售企业等系统内单位合作,并充分借助3万余座加油站的网络优势,探索打造“线上销售+加油站提货+网点换油”新模式;
“现在每销售一桶润滑油,加油员就立即得到薪酬激励,大家的销售热情都很高。”浙江石油松阳石油非油品业务经理熊林娟对记者说,此前,她持续跟踪与公司在成品油领域有长期合作的某工业客户,用60天的时间,完成了160桶长城润滑油的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他们深化与油品销售企业合作,积极探索润滑油零售新模式。夏世祥说,“如果大家从中石化易捷便利店买长城润滑油,然后去附近的指定网点就可以免费享受更换的服务,全程更加透明,全年的换油成本也会大大降低,还可以享受更有质量保证润滑油品。”
为推动润滑油零售新模式落地,他们积极创新,为加油站推出含有加油站元素的润滑油产品新包装;加强对加油站基层员工的技术支持,主动为其提供选型建议、协同走访、售后等服务;与油品销售企业共同商议,结合各地实际推出系列考核奖励办法,调动一线销售人员积极性;与各地销售企业深度合作,依托销售企业网络开拓当地客户资源;结合油品销售企业车享节、易享节等特色销售活动,通过举办主题直播带货等模式,有力的促进了润滑油销售。
在渠道经营领域,也与各地石油公司展开积极合作。发挥润滑油公司省级销售机构的动能,开展“结对子”、“铁三角”开发。1-9月,油品销售企业销售长城润滑油已超过去年全年的销售量。在物资装备部等部门支持下,与炼化企业也持续推进中国石化润滑油“能用尽用”,9月长城润滑油应用占比增长了三个百分点,对炼化行业发挥了良好的用油示范作用。
在探索国内销售新模式的同时,他们加大海外市场开发力度,“抱团出海”,大力推进海外中资项目开发;其中更注重推动与国工公司等海外系统内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其平台,做好上下游客户、属地化业务的延伸开发。通过与燃料油公司开展“燃润组合”等合作,公司海外船用油销量多年来保持较快增长,精彩不断。“‘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百年难得一次的良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当好品牌先锋,将长城润滑油、中国石化品牌推向海外。”夏世祥向记者介绍。
1-9月,润滑油公司海外市场累计油脂销量实现同比增长20%。同时,润滑油公司在炼油事业部指导下积极开展基础油出口业务,不断提高中国基础油在国际市场的参与度、话语权、影响力,已形成模式,也有效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作为世界500强,加拿大石油拥有丰厚的油砂矿资源,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油精炼厂之一,调配并包装生产出多种润滑油成品。
南京东沛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DU-HOPE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成立于1978年的专业外贸企业,注册资金3900万元。
北京龙润凯达石化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润滑油基础油销售量最大的贸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