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当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组建的时候,是否将兰州润滑油研发中心和大连润滑油研发中心整体纳入润滑油公司,曾是一个令人痛苦的抉择。因为这两个研发中心,每家每年的投入需要一个亿。而当时的润滑油公司预计收入不过20亿元。昆仑润滑油的决策层却认准了:要在润滑油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不受制于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的调配技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支持下,润滑油公司将这两个有着几十年研发历史的单位和研发人才收入旗下。
当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进入第10个年头的时候,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太阳宫的昆仑大厦,对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总经理廖国勤进行了采访。
记者:过去的一年是昆仑品牌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润滑油公司把“固本强基、优化提高”作为全年工作的基调,在科技研发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廖国勤:在这一年里,应该说经过努力,科研开始结出硕果,获得了中国润滑油行业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配方体系成功通过目前国际最高质量级别内燃机油的台架试验并实现商品化;我们的高端轿车用油销售也实现了突破。
记者: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逐年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昆仑润滑油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高品质“昆仑”系列润滑油不仅覆盖全国市场,而且远到南极,经受了极端天气的考验。是否可以说我们的自主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廖国勤:在关键技术上我们实现了超越。在这一年里,昆仑品牌的各项测量指标继续在民族润滑油品牌中名列前茅,保持了作为国产润滑油第一品牌的地位,“昆仑润滑油源自中国石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随着整个集团公司品牌经营意识的日益深化,“宝石花”已经开遍全国,并伴随着集团公司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的步伐走向世界。
记者:没有研发就没有今天昆仑润滑油品质的飞跃。在研发上,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总部都给予了怎样的支持?
廖国勤:以战略眼光对待研发,是润滑油公司始终不渝的目标。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在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保证研发需要。在出现阶段性成果后,重奖科研人员。研发中心创立以来,公司每年至少投入科研经费1个多亿,截止到2009年累计已经超过9亿元,从资金上确保重点攻关。我们还根据效益情况,每年拨出200多万元作为科研成果奖。这些措施,保证了润滑油基础研发的实施。同时,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从2008年开始落户润滑油公司,使润滑油添加剂的研发如虎添翼。
记者:2010年昆仑润滑油将迎来10周年生日,同时也将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润滑油公司将怎样从研发入手逐步做到引领市场?
廖国勤: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努力让品牌与核心技术的优势取代资源优势,使之成为昆仑润滑油的最大优势。
“低碳”已经是世界趋势。我一直认为,在中国的车况、路况、设备水平和燃油状况难以快速实现质的提升的前提下,依靠合理润滑,选择节能环保型润滑油技术与产品,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提高国内整体润滑管理水平,推广节能环保型润滑油技术与产品,是昆仑作为国家石油公司润滑油品牌的重要使命之一。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技术储备。比如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杨酸盐配方体系,就是一个低硫、高清净、节能型的环保型配方体系,可以减少燃油消耗和实现低排放;比如我们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齿轮油配方,可以将卡车的变速箱及后桥用油寿命提升4至5倍,并大幅提升传动系统工作效率,实现节能;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长寿命汽轮机油产品,使用寿命达到2万小时以上,是普通产品的3至4倍等等。这些,都得益于科技研发。
我们有信心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润滑油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使昆仑润滑油与国际品牌并驾齐驱甚至实现超越,在全球成为中国石油的标志和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