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2 月,一篇发表于韩国工程类期刊上的文章总结道,尽管本国的小型客车纯机油的成本高出 30% 以上,但仍不如品牌润滑油。
十四个月后,该报告的作者称,这种情况仍未改变。
照片: K-Petro韩国主要乘用车制造商均提供真正的发动机油。如 SM7 所有者说明书此页上说明,雷诺三星建议客户可能使用 API SL 或 ILSAC GF-4 机油,但它表达了汽车制造商自主品牌润滑油的一个偏好。
“自该研究发布以来,纯机油产品的的质量未曾提高,且并未降价。”韩国石油管理院的石油技术研究所首席作者兼首席研究员 Lim Young Kwan 对《Lube Report Asia》表示。“原因可能为需结束汽车制造商和润滑油 [合同调和油生产商] 之间的现有合同。”
该研究院是一个半政府性质的组织,俗称 K-Petro,与忠北大学的化学工程系合作开展了此项研究,研究报告发表于《韩国工业和工程化学学会》(Korean Society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的期刊上。研究人员称他们希望将汽车制造商的品牌小型客车机油与润滑油商家创立的品牌产品进行比较,因为纯机油的价格高出 30% 以上。
此研究采用了 14 种汽车制造商的品牌机油,包括现代汽车的 Premium LF 汽油机油和 Premium DPF 柴油机油、GM Korea 的 Dexos1 和 Dexos2,以及双龙汽车的 MB229.51,与之进行比较的是润滑油商家所提供的自己旗下的 14 种机油,包括 S-Oil 的 Kixx G1 和 G1 FEx、Kixx Turbo RV 和 Kixx PAO、SK 的 Zic A 和 A+、Zic 5000 和 Zic RV+、Quartz 9000、RV 和 S、Super 3000、SD5000 Max 以及 Euro XT,研究人员对此项研究进行了总结。
首先,研究人员使用每种机油的新样品测试了以下六种属性:在 40℃ 下的运动粘度、在零下 25 度和零下 35 度下的表观粘度、闪点、倾点、氧化稳定性和耐久性。然后,将机油装入测试车辆(包含 14 种在韩国可用的型号)内,在车辆里程数达 10,000 公里时取出机油样品进行复测。
该文章称,第一轮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机油都在针对这些产品所规定的范围内,并且显示出纯机油和工业机油之间具有相同性能。第二轮测试结果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所有产品的运动粘度有所降低。但是纯机油的劣化程度大于工业机油,作者将工业机油称为“通用机油”。”
“这意味着通用机油中的粘度指数改进剂等添加剂发挥的效果更好”,作者表示。
通用机油在第二轮中测试中所表现出的总酸值和耐久性性能更强,研究人员由此推断纯机油含有更有效的抗氧化剂和油性添加剂。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未辨别出测试结果中两种类别的油在闪点、倾点上的显著变化。
“此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新状态下,纯机油和常规机油的物理属性相似”,文章总结道。“但与回收利用的纯机油相比,回收利用的 [机油制造商品牌] 机油具有更强的油性、运动粘度和酸值变化等性能。”另外,文章还提出建议,“汽车制造商需要提高他们的纯机油质量或降低机油价格。””
就本文联系的数位贴牌制造商均拒绝评论。
Lim 表示文章的结论对韩国的润滑油行业来说可能并不意外。
“纯机油的性能不如工业产品,这在润滑油行业中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他表示。“我认为,由于经济原因,所以纯机油的性能不得不降低。”
显然,贴牌制造商收取较高的费用并没有阻碍消费者使用纯机油。K-Petro 调查了 240 位驾车人士,发现其中 52% 都使用纯机油。75%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采用了汽车制造商基于维修技师的建议所作出的机油推荐。
汽车制造商声称他们的机油成本高于工业品牌,因为他们的分销商渠道(包括合同调和油生产商、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机构)更为复杂。纯机油可由汽车修理店和维修技师提供,也可在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的网上商店购买。
也有人表示,更多的因素也开始起到一定作用。对机油一无所知或者不在乎汽车保养的车主们可体现出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另一方面,如果贴牌制造商将使用纯机油作为汽车保修的条件,那么,即使是具有专业汽车知识的车主也会选择使用纯机油。双龙汽车、GM Korea 和雷诺三星汽车在其说明书中推荐使用纯机油,而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规定了达到一定标准的产品。
另外,应当注意的是,韩语中的纯正 (SunJeong) 一词还具有纯粹和正确的意思,这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某些影响。许多消费者因为 SunJeong 产品以 SunJeong 命名,所以认为这是国家认证的产品,而不是贴牌制造商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