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BP全球政策研究部门主任Paul Jefferies: 转型低碳领域 加码“天然气+可再生能源”

 2019-03-02  润滑油信息网
进入充电桩、电动车、充电领域,BP的2018年,在中国做出了许多“非常规”的投资动作。这些投资动作看似分散,但是在其背后都表现出同样的逻辑——向更低碳的能源领域转型。实际上,不止是BP,几乎所...
  进入充电桩、电动车、充电领域,BP的2018年,在中国做出了许多“非常规”的投资动作。这些投资动作看似分散,但是在其背后都表现出同样的逻辑——向更低碳的能源领域转型。

  实际上,不止是BP,几乎所有的传统能源巨头,都在这两年做出了相似的投资举动。一方面,这是为了顺应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于清洁能源转型的政策倾向,另一方面,清洁能源的技术是未来的大势,谁能够抢占赛道,谁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近日,在威尼斯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BP全球政策研究部门负责人Paul Jefferies,他详细讲述了未来BP转型的逻辑。

  清洁能源转型

  依据BP的能源统计年鉴,2017年全年的能源增长,是由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引领的,也是因此,向这两大能源品类转型,成为包括BP在内的很多公司的考量方向。

  在2016年,本报记者曾采访了BP全球执行副总裁戴尚亚,彼时,他就向记者表示,希望从2020年开始,BP的原油和天然气产量之间的比例,将由现在的基本五五开转型为四六开。

  Paul Jefferies告诉记者,目前BP正在向更清洁化的能源生产结构转型,已经开始更加侧重于天然气资产的开发。“2021年前我们一共规划了22个项目,其中13个和天然气相关,未来生产的比例将会更多向天然气倾斜。”他说。

  包括中国在内,BP将会在全球向着更清洁的能源结构转型,除了增加天然气的比重,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适合投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也是BP下一步战略转型的另一重点。

  “可再生能源目前已经是增长最快的能源种类,尽管它是从比较低基础上成长,但依然可以看出未来的潜力。”他说。一方面持续增长的潜力源自全球各地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已经让它和传统能源的经济性上有了一战之力。

  但他认为,以风能、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并不是未来全部的能源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供能方面,如果想要这一能源的持续力提升,使用效率和强度就会下降,尤其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长周期储能技术进步的前提下,风能和光伏的间歇性会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局限。

  同时,有很多的工业部门需要高温带来的热能以及蒸汽,显然用电能转化成热能,并不是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因此,以天然气为主力,加上可再生能源作为补充,或许是未来能源结构的一种可能性。

  而对于BP而言,在围绕“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近年来或许还会加速。“我们会增加对交通部门的电气化投入,同时还会寻求扩大我们在低碳电力和储能方面的投资,当然也包括可再生能源本身。”Paul Jefferies说。

  低碳发展目标

  在Paul Jefferies眼中,BP的低碳化转型,关注的是整个价值链上的转变,除了减少自身的排放量之外,还会专注改善客户端的产品,让能源在需求端的应用更加清洁。

  “相比能源的生产,更多的碳排放实际上是出现在需求侧。”他说,“而从BP自身看,我们承诺至2025年,生产运营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零增长,这会是我们未来转型的重点。”

  他表示,其中一个目标,到2025年实现350万吨可持续减排,“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减排目标将会和BP所有管理层级的奖励进行挂钩。”他说。

  第二个目标,在实现第一个目标、并保持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增加的前提下,保持每年的碳排放接近平稳,也就是说“碳强度”的下降。“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减排实现这些目标,当然如果我们自身做不到,会选择其他的方式。”他说。

  第三个目标,甲烷逸出比例目标为0.2%,并控制在0.3%以下。作为比二氧化碳强20余倍的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不小的威胁。

  而对于BP来说,天然气的业务涉及到生产、处理、储运、交易和销售。对于中国市场,BP也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成长潜力巨大,天然气资源尤其是页岩气也非常丰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市场上正在发生的能源转型,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周边的国家。”他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互联网)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