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呼吁:国六PN限值、营运达标车标准“因疫”延缓实施

 2020-03-14  润滑油信息网
3月12日下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以下简称“中汽协”)的最新全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5万辆和31万辆,环比均下降83.9%,同比分别下降79.8%和79.1%。汽车产业正在承受空前的多重压...

  3月12日下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以下简称“中汽协”)的最新全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5万辆和31万辆,环比均下降83.9%,同比分别下降79.8%和79.1%。汽车产业正在承受空前的多重压力,恢复元气、步入正轨尚需时日。

  为此,中汽协日前呼吁:受疫情影响,建议轻型车国六标准和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标准适当延期实施。

  国五轻型车注册给予过渡

  延缓PN限值切换实施期限

  针对轻型车国六标准的实施,中汽协呼吁:

  建议非提前实施国六地区,给予2020年7月1日前生产的轻型国五车辆6个月注册登记过渡期,2021年1月1日前允许注册登记;

  建议将国六排放标准中I型试验的PN限值切换实施期限延缓6个月至2021年1月1日,并以企业产品合格证时间为准,在2021年1月1日以前生产的符合PN过渡期限值的车型给予6个月的销售过渡期,2021年7月1日前允许注册登记。

  中汽协对行业主要整车生产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国六非提前实施的省份地区国五车型销售占比在17%左右,目前行业国五车辆库存约26万辆,受疫情影响,终端销售出现断崖式下滑,预计对今年2~5月汽车销售造成严重冲击。

  中汽协初步估算,受疫情影响,整车企业新PN限值产品量产时间将延迟3个月左右。相应的,企业产品认证和产品验证的周期也有所延长。中汽协称,大部分整车生产企业已在2019年启动了新PN限值车型产品认证工作,原计划2020年6月完成所有车型产品认证。但目前企业部分主销产品2月及3月的认证工作已经受到影响,预计3月及4月的认证进度也会延缓,保守估计将造成认证拖期2个月左右。

  另受疫情影响,北京环保目录申报周期也存在延期风险。按照企业新产品开发及验证计划,春节后即将完成相关新产品冬季标定和路试工作,但是目前各冬季试验场地(牙克石、黑河、漠河)均不允许外地车辆入内,并要求外来人员隔离14天。企业相关产品低温验证工作3月初才展开,而东北寒带低温环境已经错过。整车试验无法正常开展,特别是冬季标定和整车路试,造成企业新产品及部分零部件的开发、验证延期6~12个月。

  基于上述实际情况,中汽协认为,如果2020年7月1日实施新的PN限值要求,将会给企业及行业带来巨大损失。

  呼吁道路运输车辆

  达标车型标准实施延期

  除了建议轻型车国六标准适当推迟外,中汽协还呼吁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标准延期实施。

  对此,中汽协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针对《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 第1部分:载货汽车》(JT/T 1178.1—2018)第三阶段及《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 第2部分:牵引车辆与挂车》(JT/T 1178.2—2019)第一、第二阶段条款实施,延期至2020年9月1日实施,或允许企业已发布车型2020年9月1日前保持有效(如果疫情持续时间加长,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进一步调整)。

  第二,建议疫情较重的区域(湖北、广东、浙江、河南等地),在疫情期间豁免营运货车达标车型核查要求,便于物资调运。

  第三,建议疫情期间认可企业的试验场资源,在企业试验场地进行的试验项目,允许检测机构采取线上指导的方式进行。

  “据我们了解,企业复工延后,无法如期正常生产,相关产品研发、准备及检测认证工作也无法正常推进,客观导致企业无法开展营运车辆达标车型检测试验并如期申报,大部分产品不能如期完成认证,无法满足标准2020年5月1日实施的要求。因此,实施时间需要延期。”中汽协相关负责人说,“另据部分半挂车生产企业反映,新标准实施后达标车型申报存在检测费用过高、认证周期过短等一系列问题,半挂车生产企业普遍无法承受,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据中汽协统计,目前行业牵引车型约有1500个左右,考虑到产品升级、公告优化等因素,截止2020年5月1日,企业至少需要完成800个牵引达标车型公告。而截止2020年2月,全行业仅公示了6个牵引车型,无法满足如期实施要求。因此中汽协建议,JT/T 1178.2标准实施需要明确给予企业合理过渡期。

(来源:中国汽车报互联网)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