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2023年车圈的关键词,应该就是“降价”了。在经历了上半年的车市价格战之后,下半年“降价”可能仍然会是国内车市的关键词。近日,多家车企不约而同地付诸于行动,直接或间接对旗下车型降价。
大众打响8月价格战“第一枪”
八月的第一天,上汽大众官方发布消息,针对旗下9款SUV车型进行降价,最高降幅达6万元。在降价的SUV车型中,既有燃油车也有新能源车。
优惠最高的车型,是途昂系列。2023款途昂、全新途昂X优惠幅度都在6万元。途观L插电混动至高综合优惠5.5万元;途观X2023款车型优惠3.5万元,新途岳和途铠两款车型优惠都在3万元。
两款纯电SUV ID.6X和ID.4X,优惠分别是5万元和4.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升销量,上月初上汽大众就曾宣布旗下ID.3车型最高降价3.7万元,截至7月底,上汽大众官方发布数据称,ID.3单月订单创纪录地超过1万辆,环比增长689%,单日最高订单高达950辆。
在降价上已经尝到了“甜头”的大众,除了SUV,上市仅1个多月的朗逸新锐也开启了限时降价,至高优惠2万元,不到八万的价格不得不说还是非常香的。
同样是在8月1日,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也宣布对零跑C11和零跑C01部分车型售价进行调整,最高下调2万元。
奇瑞新能源也在8月2日表示,小蚂蚁、QQ冰淇淋、无界Pro三款车型至高补贴10000元。
除了一大堆降价优惠的车型之外,还有一些借着新款上市,变相降低了自己的官方指导价,比如蒙迪欧的1.5T、雪佛兰开拓者与马自达3等。
另外,根据香港海关公布的数据,“卷王”特斯拉也将于8月4日下调香港地区Model 3和Model Y车型的售价,降幅最高为11.9%。
据悉,这是继4月15日调整售价后再次降价,降价最高达到55255港元(约合人民币5.06万元)。
即便在Q2财报中,特斯拉毛利率被不断压缩,低至三年来最低,马斯克仍表示,如果宏观环境不能保持稳定,价格战还要继续打下去。这一状况,事实上也是多数车企的真实写照,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没有一家车企能够独善其身。
BBA"被动”加入价格拉锯战
在燃油车时代,BBA是毫无争议的一线豪车,也是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但在新能源纯电大趋势下,随着特斯拉和一众国产新势力的出现,BBA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家电动车会被网友调侃为“电动杂牌”。
面对低迷的销量和不怎么出色的口碑,BBA最终也向大趋势低头。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期间,宝马、奥迪等车企针对旗下的新能源车型开展了限时降价活动,其中奔驰旗下产品的降价幅度为6-7万元;而宝马i3、iX3等车型的降价幅度甚至达到了10万元。
都说“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毫无疑问,降价之后的宝马i3在性价比上大大提升。曾经卖价三十多万的宝马i3,如今用普通合资B级车的预算也能够买到,吸引力可想而知了。35万元的i3不屑一顾,25万元的i3浑身是宝。但凡犹豫一秒,都是对电马的不尊重。
而降价之后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前段时间,宝马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成绩,宝马集团一共卖了 39.26 万辆,同比增长 3.7% 。最亮眼的是宝马的纯电车型增长近三倍,上半年一共卖了 4.5 万辆。其中,BMW iX3和全新BMW i3在上半年的销量均超过2.1万辆。
但是降价也是一把双刃剑,赢得短期销量的同时,必然也会导致品牌形象的受损,BBA电动化转型的步伐仍有待加速。
车企为啥纷纷降价?
眼看2023年已经进入下半年,车企背负的销量压力越来越重,车企打价格战也是销量重压下的无奈之举。
即便是头部企业,同样面临年底冲量压力。比亚迪去年底对2023年设定的销量目标为400万辆,上半年仅完成125.56万辆,年度达成率仅31.39%;如果根据调整后的300万辆目标计算,年度达成率41.85%。
因此,许多车企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和提供更多福利,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产品,增加销售量,同时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此外,电池原材料的价格回落也给新能源汽车降价提供了条件。
碳酸锂价格在2022年一度突破每吨60万元,但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回落,在第二季度价格一度跌至每吨20万元以下,后有小幅回升。
最新数据显示,7月11日碳酸锂均价每吨30.4万元。碳酸锂价格不断下行减轻了下游整车企业的成本压力,提升了车企的降价空间。
预计下半年,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还会持续,甚至可能比上半年还要血雨腥风。所以,今年想换车的朋友可以多耐心等等有没有你梦想的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