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油电轮和白包膜成重灾区,三无产品以“低价平替”之名泛滥?

 2024-03-15  润滑油信息网
又是一年“315”,又是一场肆虐后市场的假货横行乱象“骗假不留”。一方面,后市场的规模依旧可期。据F6大数据显示,2023年的汽车后市场维保行业产值达1.2万亿,同比增长25%,至2025年预计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另一方面,后市场“红...

  又是一年“315”,又是一场肆虐后市场的假货横行乱象“骗假不留”。

  一方面,后市场的规模依旧可期。据F6大数据显示,2023年的汽车后市场维保行业产值达1.2万亿,同比增长25%,至2025年预计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

  另一方面,后市场“红利”正在消退,受车主消费意愿下降、电商平台渗透、车险三次改革、新能源冲击等因素叠加,汽修人正奋力挣扎在越趋明显的“内卷”之中。

  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两个融合成一体的对立面,搅动着行业两极分化严重,入局者源源不断,局中人却卷上加卷。极限生存的挑战之下,随着“价格战”打响的同时,还有各种沉渣泛起的乱象。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消费降级”现象显著,车主接受“平替”的意愿随之升高。汽车配件假货也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快速席卷后市场,其所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发酵,电商平台、经销商、门店、车主等都裹挟其中。

  两大重灾区

  每年和“315”话题一起冲上热搜的,是一个个消费者的维权投诉案例。梳理为车主所诟病的后市场消费乱象,基本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贴膜领域。

  自“1999元贴改色”价格战打响,三膜行业价格越来越卷,“1999元”也一路下跌至1666元;甚至有些国产品牌通过“货工分离”模式,把改色膜价格打到了1099元,隐形车衣只要2980元。

  价格是“卷”到头了,要从有限的价格中抠出利润,就只能无限压缩成本。除了压缩工时费,还能在膜产品上做文章。

  据行业人士介绍,低价改色膜普遍使用的是500元以内的白包膜,质量稍微好一些的在500-800元。三膜贴好后不会马上发现问题,等两年后出现发黄、留胶等问题后,可能早已找不到店家或技师,而膜品牌换个名字又卷土重来。

  即便车主花了高价贴进口大牌膜,也避免不了踩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虚假汽车贴膜”关键词,出现“诱导消费升级三无产品膜、宣传价与市场价不符、以次充好、销售假车膜”等大量投诉。

  而据某贴膜老板透露,某地多数贴膜店常见的售假手段是真假膜混贴,车主很难识别出来。即便存疑去做鉴定,而也没有行业认可的标准,车主投诉难,维权也难。

  二是在汽配易损件领域。

  “油电轮”三大易损件一直是后市场造假售假重灾区。

  在2020年315曝光的特大假机油案,涉案金额高达22亿元。同时根据AC汽车不完全统计,2022年假机油案超过30起,总金额超过亿元以上;2023年上半年假机油就已涉案超过3亿元。

  轮胎方面,2023年315前夕,媒体爆出“美国进口米奇汤普森轮胎制假售假”,涉案超2000万;而前不久,媒体也曝光了另一起涉案1000余万元的假轮胎案。

  值得一提的是,蓄电池的造假也毫不逊色。2023年5月一起涉案2.2亿元的特大蓄电池造假案告破。

  除了“油电轮”,还有三滤、火花塞等涉及车辆适配且很难被车主认知的产品,也存在大量造假现象。

  汽修行业作为长链条的服务行业,一个汽车配件需经过原装厂家、代理商、经销商、汽服门店等多个流通环节,最后才由车主买单。只要出现假货,不仅车主受到最直接的影响,对诚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会造成冲击。

  一位上海贴膜门店老板表示,曾因为选品不严造成车主上门投诉事件,不断解释看起来像狡辩,补偿退货倒是小事,但正值新店开张,门店形象和口碑一下跌落谷底。因为负面的口口相传,别说开发会员客户,就是让车主进店都难。

  假货借“平价”潜入

  与几年前相比,国内供应链渠道愈发强大,三无假货产品也趁虚而入,并且从生产、销售到流通防伪查询,形成“产、销、供”一条龙,产品造假更快速、销售渠道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首先在造假环节,“油电轮”易损件的造假门槛低,方式也简单。

  一间简陋的作坊和几台破旧的机器就可以开工,造假原料和包装材料几乎都可以网购;然后激光打码、贴上防伪二维码,最后往包装里丢入合格证,摇身一变成为大品牌销往市场,且几乎可以乱真。

  其次是销售环节,销售渠道的隐蔽性越来越强。

  一方面,电商平台是绕不开的新兴渠道,不少商品因为“低价平替”策略甚至成为“三无产品”。

  在已曝光的几个造假案中,都有电商平台的身影。如机油属于快消品,不仅需求量大而且流通速度快,而且还不易辨别真假。车主即使买到假机油,也需经过长时间驾驶才能察觉,这给了造假者可趁之机。

  同时电商平台存在商品监管和服务质量短板,尤其是在社交软件、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型电商业态中,这类问题更为突出。

  一位后市场从业者在抖音公开吐槽,他在汽配直播间看到某大V带货“某世”刹车油,仅需18元/L,他对此怀疑,当即评论说需要10万箱;结果被大V怒斥“坚决不卖假货后”踢出直播间,不禁感叹卖货门槛越来越低,傻子都不够用了。

  另一方面是经销商的“同谋”,特别是其获得的“授权”成为造假最佳“掩护”。

  作为中间环节,经销商有正规的财务手续、能开发票,售假更为隐蔽;而且真假掺卖,也让不知情的汽修门店难以分辨,一旦使用后造成车辆损坏,导致门店面临赔偿风险,损害口碑。

  更有甚者,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门店也会参与其中,补齐售假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杜绝假货?

  汽车配件制造售假已成行业顽疾,源头打假事半功倍。

  2023年,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7方面政策措施,其中一条就是优化汽车配件流通环境,提出制订实施汽车后市场配件流通标准、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等配件流通模式,推动汽车配件流通规范、透明、高效发展。

  北京市交通委响应并起草《北京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综合监管办法(试行)》,其中明确提出要对鱼龙混杂的汽车配件采取追溯制度,包括记录配件采购、使用信息等,还要将原厂配件、同质配件、修复配件明码标价,供客户选择。

  但是监管往往滞后,行业在短期内仍将受到假货冲击。车主在消费端拒绝单纯的“低价陷阱”同样重要。

  近两年车主消费意愿下降趋势明显,对“平替”产品有着更高的接受度,而更低价的假货产品更容易被选中。

  车辆行驶并无小事,汽车配件关系到广大车主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不止“315”这一天,而是“365”的每一天。


(来源:AC汽车)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4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