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亚迪入局:后市场争夺战再升级
尽管汽车后市场的竞争已十分激烈,但该赛道当前又迎来一家新的巨头下场。2025年4月,比亚迪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迪迪养车”“小迪养车”商标注册申请,覆盖汽车保养、电池充电等37项服务。这一动作被解读为比亚迪从整车制造商向“全周期服务生态”转型的关键布局。依托超600万车主数据及新能源保有量优势,比亚迪或通过“社区快修+深度养护”分级模式,切入万亿级汽车后市场。
此前还有通过旗下应用抖音、懂车帝开展部分汽车后市场业务的字节跳动,通过一个名为“懂懂养车”的品牌进一步加码对于汽车后市场的布局。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APP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养车门店已超40万家,但新能源汽车维修网点缺口达80%,服务密度不足需求1/3。比亚迪若整合供应链与用户数据,或重构“车企-用户”直连服务链。然而,低价引流的“流量陷阱”已引发争议——其入局策略与“虎猫狗”(途虎、天猫、京东)主导的养车连锁形成直接竞争,低价策略背后暗藏合规隐忧。
由于汽车后市场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行业又高度分散,因此为了抢夺宝贵的市场份额,赛道内的玩家们纷纷走上了“以价换量”的道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当属京东于途虎上市同期推出的“震虎价”活动。字节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夺得更多的份额,便不可避免地需要卷入到这场价格战中。
目前,“9.9元洗车”等低价活动,在行业引发热议。
图片来源:百度网页
当技术成为镰刀,谁来守护行业底线?
业界人士表示,比亚迪的入局或将打破现有竞争格局,但若“数据杀熟”“低价欺诈”等行业乱象持续,行业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监管部门需加快出台《汽车后市场服务标准》,明确算法推荐、动态定价的合规边界。而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应是“算计用户”,而是以透明化服务重建信任——毕竟,用技术收割用户的镰刀,终将割伤行业自身。
当低价营销演变为系统性欺诈,当技术创新异化为数据剥削,汽车后市场的"流量狂欢"终将反噬自身。正如市场人士评论所言:"毁掉一个行业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消费者当傻子。"市场是时候需要重新思考:在信息透明的年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线调查:
通过多维度分析“9.9元洗车”低价活动的商业逻辑(如流量入口陷阱、数据收割、服务降维等)及用户实际体验(如隐性收费、强制推销、车辆损伤等),揭示其背后资本驱动下的行业生态异化,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参考。
“9.9元洗车”等低价活动的本质是什么?(多选)
□ 流量入口陷阱:以超低价吸引用户注册、绑定手机号,为后续推销高价服务(如保养、保险)导流。
□ 数据收割游戏:通过洗车服务收集用户车型、消费习惯、地理位置等数据,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用于商业变现。
□ 服务降维打击:以牺牲服务质量(如简化流程、使用廉价耗材)为代价换取低价,破坏行业服务标准。
□ 生态闭环布局:通过洗车场景切入汽车后市场,为车企或平台后续销售配件、二手车、金融产品铺路。
□ 行业恶性内卷:资本通过低价倾销挤压中小门店生存空间,最终形成寡头垄断。
您在参与“9.9元洗车”过程中是否遇到以下情况?(多选)
□ 实际支付金额高于宣传价(如隐藏服务费、耗材费)
□ 被强制推销高价保养套餐(如发动机清洗、变速箱养护)
□ 洗车后车辆出现新问题(如刮痕、电子设备故障)
□ 个人信息被平台多次推送广告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