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润滑油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最新发布的GB 11121-2025《汽油机油》和GB 11122-2025《柴油机油》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不仅是对2006版标准的重大升级,更是推动润滑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两项新标准的实施,将深刻影响市场竞争格局、技术研发方向以及产品结构优化,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国标内容革新
新国标的内容革新显著。在汽油机油方面,新标准取消了低档SE质量规格,并新增了SM、GF-4、SN、SN+、GF-5、SP、GF-6A、GF-6B等一系列先进质量规格及技术要求。这些调整不仅大幅提升了市场产品的最低性能标准,还为高性能汽油机油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质量参照,有助于中国润滑油企业更好地契合国内市场需求,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在柴油机油方面,新国标同样删除了低档CC质量规格,对CF-4、CI-4等规格的检测方法进行了修订,并新增了D1质量规格及技术要求。这一调整旨在满足国内自主柴油发动机及商用车在国六排放后的新需求,进一步规范市场在用柴油机油的质量指标,以自主技术D1质量规范引领行业发展。
新国标对行业的影响
新国标的发布不仅是对标准的简单更新,更是对润滑油行业的一次深度重塑,其影响深远。新国标的发布,首先意味着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低档规格的取消,意味着依赖低端产品的企业将面临生存压力,而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则能借此机会抢占市场先机。这一变化将加速行业洗牌,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从而提升整体行业水平。此外,新国标的实施还将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使润滑油产品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和性能要求。
在技术层面,新国标新增的高规格标准,如汽油机油的SP/GF-6系列和柴油机油的D1规格,不仅与国际标准接轨,也为国内企业的产品创新指明了方向。企业需要调整配方和工艺,以适应新标对抗氧化性、清洁性等方面的更高要求。这一过程将促进技术突破,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从市场角度看,新国标的实施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减少低质产品的流通。消费者对润滑油品质的认知将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望扩大。同时,新国标的过渡期安排也为企业提供了缓冲时间,使其能够有序调整产品结构,避免市场短期波动。
新国标落地,润滑油行业的平静已被打破 ——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标准的迭代,更可能是一场重塑行业格局的“洗牌风暴”。当 SE、CC 等低档规格成为历史,依赖低端市场的企业将何去何从?当 SP/GF-6、D1 等高端标准成为主流,技术储备不足的厂家能否跟上节奏?这场升级,究竟是少数企业的“盛宴”,还是多数玩家的“淘汰赛”?
有人看到机遇:技术突破者将抢占高端市场,合规企业将赢得消费者信任;也有人暗藏焦虑:中小企业的生存边界是否会被压缩?新旧产品交替期的市场乱象如何规避?自主技术标准与国际规则的平衡又该如何拿捏?
为摸清行业真实脉搏,中国润滑油信息网(sinolub.com)发起此次在线调查,诚邀您参与并转发,让更多人听见行业最真实的思考。
在线调查:
1. 新国标实施后,您认为润滑油企业将面临的最大生存与竞争压力是什么?
A. 依赖低端产品的企业将被加速淘汰,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B. 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中小企业技术升级资金压力陡增
C. 国际品牌凭借技术优势进一步挤压本土企业市场空间
D. 原材料(基础油、添加剂)成本上涨,供应链适配难度加大
E. 市场对新国标产品认知不足,渠道推广和品牌重塑成本高
F. 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小企业错失转型机遇将难以生存
2. 新国标取消低档规格(如 SE、CC)后,您认为短期内行业最可能出现的矛盾是什么?
A. 大量中小厂家因无法升级产品而被迫退出,引发区域市场供应断层
B. 新旧产品过渡期内,低价抛售的库存低档油冲击合规产品市场
C. 终端经销商对新标产品认知不足,仍倾向采购利润更高的低端油
D. 上游基础油企业产能调整滞后,导致高端原料供应短缺
3. 面对新国标对产品性能的更高要求(如抗氧化性、清洁性),您认为本土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
A. 核心添加剂技术依赖进口,自主配方研发难以突破国际专利壁垒
B. 检测设备和实验能力不足,无法高效满足新标的严苛测试要求
C. 现有生产线改造周期长,赶不上过渡期内的市场切换节奏
D. 研发团队专业度不足,难以快速适配国六发动机的技术特性
4. 新国标中柴油机油 D1 规格以 "自主技术引领行业",您对此的担忧是?
A. 自主规格与国际主流标准差异过大,可能导致出口产品面临双重认证成本
B. 国内发动机企业技术路线分散,D1 规格难以实现全场景适配
C. 缺乏足够的市场验证数据,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性能与预期不符的风险
D. 中小企业技术储备不足,难以快速跟进 D1 规格的生产要求,加剧行业分化
5. 新国标实施后,您认为消费者对润滑油的选择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压力?
A. 消费者过度迷信 "国际认证",对符合新国标的本土产品信任度不足
B. 终端市场对新标产品的溢价接受度低,企业陷入 "升级不涨价" 的利润困境
C. 消费者对 "新国标" 概念的误解(如认为仅是环保要求),忽视性能提升价值
D. 线上渠道低价劣质产品仍有生存空间,冲击合规产品的市场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