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有关情况。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会上介绍,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后,进口“零关税”商品将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范围从现行约1900个税目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占全部商品税目的74%,较封关前提高近53个百分点,享惠主体也将基本覆盖全岛有实际进口需求的各类主体。这一政策调整,无疑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这样的调整,是否会为润滑油行业带来一场涉及成本、市场与产业格局的深度变革?——中国润滑油信息网(sinolub.com)诚邀您共同探讨。
图片来源:国新网
原料成本:关税成本锐减释放利润空间
润滑油生产的核心原材料如基础油、添加剂等,不少依赖进口,关税曾是推高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封关后,只要相关原材料未被列入负面清单,企业进口时即可免征关税。以基础油为例,以往进口需承担的关税成本将直接清零,这不仅能缓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更能为其释放可观的利润空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成本下降带来的竞争力提升尤为关键,有望打破此前因成本壁垒导致的市场格局固化。
市场格局:竞争升级倒逼行业提质增效
享惠主体范围的扩大,意味着更多市场参与者能以更低成本获取进口资源。一方面,本土润滑油企业可借助政策红利扩大进口规模,丰富产品线;另一方面,岛外企业乃至国际品牌也将加速布局海南市场,推动市场竞争从“区域性角逐”升级为“全域化较量”。这种竞争将倒逼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服务体验上持续突破,而消费者则能在更丰富的选择中,获得性价比更高的润滑油产品。
产业布局:政策红利助推产业链重构
封关后,进口“零关税”商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可在享惠主体间自由流动且免于补缴税款,这为润滑油行业构建完整产业链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可依托海南的地理优势,在自贸港内打造集原材料进口、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研发创新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例如,将东南亚进口的基础油在海南精炼加工后,既能辐射华南地区市场,又可借助自贸港的出口便利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口-加工-再出口”的高效闭环。部分岛外企业已开始规划将区域总部或生产基地迁至海南,以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机遇背后亦有挑战。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加速行业洗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或将被淘汰。同时,负面清单管理对企业的合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建立专业团队实时跟踪政策动态,确保经营活动完全符合监管规定。此外,随着消费者对润滑油的环保性能、长效性等要求提升,企业还需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才能在变革中站稳脚跟。
【海南自贸港润滑油调和厂布局争议调查】
海南自贸港封关后,零关税政策让基础油、添加剂等原料进口成本锐减,叠加加工增值免税、物流便利化等红利,有企业考虑在海南设润滑油调和厂。但关税红利能否覆盖土地、人力等隐性成本?本地产业链配套是否支撑规模化生产?内销内地的“加工增值 30%”红线是否构成新挑战?出口东南亚的物流优势与市场潜力能否进一步放大布局价值?
您认为在海南设立润滑油调和厂:
A. 绝对可行,关税红利 + 东南亚出口物流优势(如洋浦港航线)形成双重利好,应优先布局抢占先机
B. 谨慎乐观,需先解决本地仓储、物流配套短板,中小厂可聚焦东南亚细分市场灵活切入
C. 风险与机遇并存,大型企业可依托一体化基地辐射东南亚,中小企业跟风需警惕区域竞争
D. 短期噱头大于实际,产业链成熟度不足 + 东南亚本土品牌竞争,政策落地细节待观察
E. 反对,环保门槛、跨区域竞争等隐性成本,将抵消关税及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