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恰逢 “两山” 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配套领域,润滑油行业近年来的绿色转型路径愈发清晰,从产品创新到产业模式重构,正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惯性,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平衡中寻找新坐标。
环保产品矩阵扩容提速
行业对绿色产品的探索已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布局。生物基润滑油凭借可降解特性,在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其配方技术通过植物油脂改性升级,解决了早期产品在高温稳定性上的短板,市场渗透率呈阶梯式增长。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则倒逼专项润滑技术革新。针对电机驱动系统的低电导率冷却液、适配减速器的长效齿轮油等产品加速商业化,不仅满足了新能源车对绝缘、散热的特殊需求,更通过延长换油周期减少废弃物产生,成为产业链减碳的隐性推手。
循环经济模式渐成气候
废油再生利用已从 “边缘业务” 成长为行业转型的重要支点。主流再生企业通过加氢工艺优化,使再生基础油品质与原生油差距持续缩小,在工程机械、矿山设备等领域的替代率不断提升。
回收网络的智能化改造同步推进。依托物联网构建的溯源系统,实现了废油从收集、运输到再生的全流程监控,部分区域回收覆盖率突破 70%。跨领域协同模式也在探索中,废润滑油与餐饮废油的联合处理技术,为生物燃料生产提供了新原料渠道。
全链条减碳纵深推进
生产端的绿色改造呈现多维度渗透态势。分布式光伏、余热回收系统在工厂的普及率逐年提高,清洁能源替代使部分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近三成。智能化生产系统通过精准调控原料配比和生产参数,进一步压缩了能耗冗余。
环境治理体系也在持续完善。越来越多企业将碳足迹管理纳入全产业链,从基础油采购到终端产品交付的碳排放核算日趋规范。行业组织主导的环保标准制定进程加快,为绿色产品认证、再生油市场准入提供了技术依据。
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的今天,润滑油行业的绿色转型已进入深水区。从产品端的环保属性升级,到资源循环模式的成熟,再到全链条减碳体系的构建,行业正以系统性变革回应 “两山” 理念的实践要求。随着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协同,这份绿色答卷还将续写新的内容。
在线调查
结合当前行业绿色转型趋势,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润滑油企业实现生态化发展的影响最为关键?(可多选)
生物基原料供应链稳定性(如植物油脂规模化种植保障、价格波动控制)
再生油技术经济性平衡(如加氢工艺成本下降空间、高品质再生基础油市场溢价能力)
跨行业协同机制完善度(如与汽车厂商联合研发新能源车润滑方案、废油回收与物流企业数据互通)
政策工具组合效果(如绿色信贷贴息力度、碳交易市场对再生油企业的倾斜政策)
终端用户认知升级速度(如工业企业对长寿命润滑油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能力、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支付意愿)
替代技术路线竞争态势(如固体润滑剂对传统液态润滑油的应用场景替代、新型合成基础油的专利壁垒)
国际环保标准适配性(如出口产品应对欧盟 REACH 法规更新、碳足迹核算方法与 ISO 标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