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桶4升装全合成润滑油的价格跌破100元,比同体积的高端矿泉水还便宜时,这个行业的‘底线’正在变成‘天花板’。”
近年,中国润滑油市场出现诡异一幕:一边是基础油价格居高不下,添加剂进口成本飙升;另一边却是企业为抢OEM订单将产品毛利压至3%以下,甚至出现“负利润抢市场”的魔幻操作。这场价格战的恶果已远超预期——行业平均研发投入缩水40%,劣质产品导致的设备维修索赔激增,而更可怕的是,下游客户开始系统性怀疑:“润滑油是否已从技术产品沦为廉价耗材?”
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暴露的不仅是利润危机,更是整个行业价值逻辑的崩塌。
双重挤压:利润空间持续萎缩
低价抢单成为不少企业的“生存法则”,部分产品价格已逼近成本线。而原材料价格的攀升更让企业雪上加霜,不少中小型企业陷入“不降价没订单,降价就亏损”的两难境地。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润滑油行业平均利润率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连续亏损。利润的大幅缩水,直接动摇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研发缩水:行业创新动力不足
利润下滑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研发投入锐减。润滑油行业的技术升级依赖长期资金支持,无论是适配新能源汽车的低粘度润滑油,还是高端装备所需的特种油品,都需要持续研发投入。但如今,多数企业被迫削减研发预算,行业技术创新陷入停滞,同质化竞争愈发严重,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质量滑坡:“劣币”冲击市场秩序
为维持低价优势,部分企业铤而走险偷工减料,用劣质基础油替代高品质原料,降低添加剂配比。劣质产品不仅润滑性能差、易导致设备磨损,更进一步加剧“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坚守质量的企业因成本高失去价格竞争力,市场份额被挤压。下游客户虽短期采购成本降低,但设备维修费用激增,反而加剧了对自身利润空间的担忧。
多方发力:重塑行业健康生态
破局需全行业协同行动。企业应摒弃低价思维,聚焦差异化竞争,龙头企业可牵头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行业协会需出台自律公约,规范价格行为,打击恶意竞争;监管部门应加强质量抽检,严打伪劣产品。同时,下游客户需转变采购理念,综合考量质量与服务,与正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价格战不是生存捷径,唯有回归价值竞争本质,通过技术创新、质量升级、规范秩序,才能让润滑油行业走出利润困局,缓解上下游焦虑,实现良性循环。
在线调查:结合当前行业现状,您认为价格战对润滑油行业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哪些?(可多选)
□ A. 企业利润空间大幅萎缩:低价抢单成部分企业 “生存法则”,产品价格逼近成本线,叠加基础油、添加剂等原材料涨价,行业平均利润率同比下降,部分企业陷入连续亏损,动摇行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 B. 行业研发创新动力不足:利润下滑导致多数企业削减研发预算,润滑油技术升级停滞,难以推进适配新能源汽车的低粘度润滑油、高端装备特种油品等研发,同质化竞争愈发严重
□ C. 产品质量滑坡引发 “劣币驱逐良币”:部分企业为维持低价偷工减料(用劣质基础油替代高品质原料、降低添加剂配比),劣质产品润滑性能差、易致设备磨损;坚守质量的企业因成本高失去价格竞争力,市场份额被挤压
□ D. 下游客户成本隐性增加:下游客户虽短期采购成本降低,但劣质润滑油导致设备维修费用激增,反而加剧自身利润担忧,对行业产品质量信任度下降
□ E. 行业生态遭破坏:恶性竞争不仅让企业举步维艰,更引发上下游对未来发展的普遍焦虑,阻碍行业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