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在长沙下线,这台开挖直径超16米的“钢铁巨擘”,将投身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建设;另一边,崇太长江隧道工程中,直径超15米的“领航号”盾构机凭借智能掘进系统,实现“有人值守、无人操作”模式,单月最高掘进超700米,刷新行业纪录。两大“国之重器”的亮眼表现,不仅彰显国产盾构机的技术实力,更带动其配套润滑脂产业加速突围。
国产盾构机领跑:超级工程频现“中国智造”身影
如今的中国盾构机产业,已从早年的“跟跑”全面迈入“领跑”阶段。据行业观察,中铁装备、铁建重工等龙头企业的产销量多年稳居全球前列,产品覆盖多种直径规格,既能适配城市地铁的中小型隧道,也能满足跨江跨海超级隧道的施工需求。不仅如此,国产盾构机还出口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意大利铁路隧道、法国巴黎地铁扩建、澳大利亚港湾隧道等海外项目中,都能看到“中国智造”的身影。在国内市场,其占有率更是从早年的较低水平大幅提升至绝对主导地位,彻底打破了德国、日本企业的长期技术垄断。
润滑脂“跟跑”变“并跑”:本土企业打破进口依赖
盾构机的高效运转,离不开高质量润滑脂的“保驾护航”。过去,极压轴承润滑脂、耐水密封脂等关键配套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还存在供货周期长的问题。随着国产盾构机市场扩容,本土润滑脂企业也加快了技术攻关步伐着国产盾构机市场扩容,本土润滑脂企业加快技术攻关步伐,部分企业已研发出适配多型号国产盾构机尾密封与刀盘润滑的特种润滑脂,推出的极压锂基脂凭借优异的抗磨性和抗水冲刷能力,进入部分地铁项目供应链,在复杂地质条件和极端工况下表现稳定,成为高端润滑领域国产化替代的典型代表。不过目前市场仍以壳牌、道达尔等外资品牌为主导,国产企业正通过定制化研发缩小性能差距。
核心部件待突破:智能化升级打开新空间
尽管行业成绩亮眼,国产盾构机仍面临“卡脖子”挑战。据业内人士介绍,大直径盾构机的主轴承依赖进口,其成本占整机成本的较高比例,且使用寿命与国际顶尖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对此,行业正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突破核心部件技术瓶颈,同时推动智能化升级。像“领航号”搭载的“智能掘进脑”系统,能实时分析地质数据调整掘进参数,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既提升了施工效率,也减少了润滑脂等耗材的浪费。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及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加速,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盾构机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配套润滑脂市场也将同步扩容。业内专家表示,接下来国产盾构机与润滑脂产业需进一步协同创新,一方面提升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另一方面研发更环保、更耐用的特种润滑脂,为全球基建项目贡献更多“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