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未来20年,油气仍将是全球“能源一哥”

 2021-12-30  润滑油信息网
12月26日,中国石油发布了2021版《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这是中国石油连续第6年发布能源中长期展望报告,并首次以2060年为着眼点,从世界和中国两个维度,系统探讨能源低碳转型。01.油气真的能被迅速取代吗?答案是否定的。报告数据认为...

  12月26日,中国石油发布了2021版《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这是中国石油连续第6年发布能源中长期展望报告,并首次以2060年为着眼点,从世界和中国两个维度,系统探讨能源低碳转型。

  01.油气真的能被迅速取代吗?

  

  答案是否定的。报告数据认为,油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全球“能源一哥”的位置。

  在2040年前,油气将维持主体能源地位,占一次能源比重保持在50%左右。其中,石油占比处于18%-30%区间,天然气占比处于25%-28%区间。

  对于2040年后的变化,报告认为,如果全球各国能够加大沟通协调,实施有力的合作减排,那么在这一情景下,2040年后油气占比将走向下降,到2060年降至23%(油气各占10%和13%)。

  此外,报告还指出了另一种情况:如果未来世界各国不能有效共享新能源技术,不能就低碳转型展开积极合作,那么,化石能源保持主体地位时间将更长。到2060年,化石能源占比仍将高达47.2%,能源相关碳排放仍高达185亿吨。这警示了人们全球合作开展能源转型工作的重要性。

  02.世界油气格局将发生什么变化?

  达峰后,油气生产的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升

  低碳转型下,以开采现有油田和已发现资源中的低成本资源为主满足全球需求,中东地区(资源优势)、美洲地区(资源和技术进步优势)石油产量占比上升。

  亚太将是未来最重要的石油净进口地区,承接中东油品出口。亚太地区天然气进口将保持2000亿-3500亿方的规模。

  需求方面,世界石油需求格局从交通转向化工、消费东移

  各国实施合作减排的情景下,世界石油需求将于2025年达峰,之后缓慢下降,2060年降至16.2亿吨。

  化工用油将于2030年前后达峰,之后规模保持相对稳定,2060年占石油需求的比重升至63.6%。

  通领域走向燃料多元化、汽车电动化

  交通部门将依赖电力、氢能、生物质液体燃料实现脱碳。

  2060年,交通部门电气化率43.9%,比2015年提高42.6个百分点;氢等占比从2.5%上升到25.3%;而石油从91.9%下降到22.1%。

  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出台禁售燃油车计划。

  报告预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将在2040—2045年间突破50%。

  03.中国的转型时间线如何划定?

  总体来看,在中国大力推进低碳转型的背景下,能源结构将持续优化。

  中国石油此次发布的报告,给中国的能源系统零排放目标分成了三个阶段:2030年前为碳达峰攻坚期;2030-2050年为碳减排加速期;2050-2060年为碳中和决胜期。

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化石能源消费将渐次达峰

  石油消费将于2030年前达峰,未来凸显原料属性;

  清洁低碳的天然气,是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稳定器”,消费将在2040年达峰。

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成为能源供应主体

  从各类能源的占比来看,非化石能源2030年占一次能源比重增至26%左右,2060年增至80%;

  煤炭2030年降至43%,2060年降至5%;

  石油2030年前占比稳定在18%,2060年降至6%;

  天然气2030年占比增至12%,2060年至9%。

  04.中国的油气产业会如何发展?

  中国国内的油气行业,核心关键词是:“油稳气增”。

  能源转型需要依赖油气行业提供巨大的支撑,今年席卷全球多个国家的能源危机,再一次警示人们转型过程风险重重,必须统筹好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

  报告指出,油气行业将长期发挥压舱石作用。未来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更加突出老油田挖潜及提高采收率,更加突出深层、超深层资源、更加突出非常规资源。

  2035年前中国原油产量约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预计2030年突破2500亿立方米,2060年近3500亿立方米。

(来源:互联网)
    Tags: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润滑油信息网微信公众号(sinolub)
润滑油信息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审核通过可见)

评论记录:

暂无评论——欢迎您的点评!
声明:凡标明“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润滑油信息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润滑油信息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润滑油信息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广告 商业广告,理性选择
Copyright © 2005-2025 Sinol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