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提供了关于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深刻见解,尤其是关于电池起火和热失控的问题。从润滑油行业的角度看,这些信息尤其重要,因为润滑油在电动车维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涉及到电机的润滑,也关系到电池冷却系统的性能。润滑油可以通过高效的热管理,为电池提供必要的冷却,从而预防或减少热失控的风险。随着固态电池和换电技术的发展,润滑油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新的技术需求,确保润滑解决方案能够满足这些高技术电池的特殊需求。我们可以关注电池技术的最新发展,看到科技的进步如何推动行业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润滑需求和解决方案的演变,共同推动润滑油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否比燃油车更易起火?
近日多起交通事故,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再度受到广泛关注。
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起火,一直是横亘在车企和消费者之间的一道隐形的墙。虽然车企反复强调动力电池安全性能,甚至搬出针刺实验来展示电池可靠性,但与此同时,交通事故中频现的起火,让消费者质疑: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是否更容易着火?这样的情况究竟能否避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搭载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起火、自燃等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新能源车的起火更难扑灭,危险性更高,必须引起研发、制造、销售和使用各方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汽车行业从业者李特(化名)对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电池热失控与其化学性质有关,锂电池工作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依靠锂离子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充放电。而锂是一种活泼的金属,这本身就决定了锂电池易燃易爆的属性。
至于起火的原因,李特说,多数新能源车着火事故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个是内部原因,生产制造工艺不好,例如电池内有杂质、有毛刺,以及电池老化,都可能会发生短路;一个是外部原因,就是碰撞、高温等,这也是为何新能源车重大交通事故经常导致车辆热失控。”
目前,主流新能源车一般是锂离子电池,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含有钴、锰、镍三种元素的三元聚合物锂电池,即三元锂电池,另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
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更大,也就是说,在同等重量下,三元锂电池可以为汽车提供更多的电量,有利于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
那么,锂电池起火后,为何常会发生爆炸呢?
当锂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会持续放热并产生大量含有氢气、甲烷、乙烷等的可燃混合气体,如果内部的化学反应仍在继续,在外部明火被扑灭后,容易发生反复复燃现象。再加上锂离子电池狭小密闭空间的结构特点,在安全阀失效的情况下,能量的积压足以引发爆炸。
此外,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称,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燃烧起来是无法灭火的。这也成了新能源车的“死穴”。
对此,李特表示“部分正确”。他解释说,锂电池着火时往往伴随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持续的,从外部降温,无法迅速降至其不活跃的温度,极易复燃,而锂电池最为安全的工作温度上限只有45度。
“另外,三元锂电池中的化合物含氧,受热后,比较容易释放出氧分子,那么可燃物、助燃物都齐全了,常用的阻隔氧气的灭火方式基本无济于事。”他补充说。
起火能否避免?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从根源上解决目前新能源车热失控,最终得从技术创新出发,但是目前技术还并未达到完全杜绝热失控的程度。
章弘表示,动力电池安全性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涵盖电池选材、制造工艺、安全测试以及日常使用等多方面因素。应该看到,各电池厂家都在为动力电池安全性能的提升而努力。例如通过智能化,强化电池冷却系统或散热系统,加大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制力度和普及应用速度,以替换锂电池等。
他还提到,电池检测技术水准也在迅速提高,目前已经达到在比快充短得多的时间里,可以检测出包括能耗等多项参数,为掌握动力电池是否安全,提供预警信号。
“众所周知,在很多情况下,科学技术就是为解决技术难题和痛点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老化电解液泄漏燥热剐蹭或碰撞等因素引发的动力电池起火问题,也会随着科技攻关而得到尽快解决。”章弘补充说。
锂电池行业从业者冯天(化名)认为,现行技术路线中能够替代锂电池的,一方面是各大企业正在逐步攻克的固态电池技术,有望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是正在普及的换电技术,也能够较好提升电池使用安全。
冯天介绍,超充过程中,锂电池在长期、大容量、高功率的快充后,锂离子还原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锂枝晶”现象。晶体日积月累,最终可能刺穿正负极的隔膜、造成电芯正负极短路,从而引发热失控,“超充过程其实就是锂离子更加活跃了,本身就比慢充风险更高。”
此外,冯天说,换电模式为电池的定期体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通道,“据我们了解,换电站是经常能够检查出电池的磕碰或者老化问题,是车主或运营司机根本没意识到的。”
不过冯天也表示,换电模式使用的还是锂电池,本质上并不能杜绝起火事件的发生,尤其是车祸等外部因素造成的热失控,“目前全世界比较看好的所谓‘终极方案’还是固态电池,这个也是日本等汽车强国在拼命研究的方向,都试图从固态电池赛道上反超中国新能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