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随着以色列与伊朗达成全面停火协议,持续12天的中东紧张局势显著缓和,国际油价应声暴跌——截至24日收盘,布伦特原油价格报67.14美元/桶,较前一日下跌6.1%;WTI原油收于64.37美元/桶,跌幅6.0%,两大基准油价均回归至5月中旬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前的水平,标志着此前市场担忧的“地缘溢价”已完全出清。特朗普政府的最新表态为市场再添利好,其在社交媒体称“中国可以继续从伊朗买油,我希望他们也能从美国大量购买石油”。这一政策信号若落实,将形成“伊朗供应稳定+美国进口增量”的双重保障,进一步平抑润滑油基础油及添加剂的采购成本。
基础油价格下行周期为中下游企业创造成本优化空间
作为润滑油生产的核心原材料,基础油价格与原油市场呈现强关联性,其近期显著回落对产业链中下游产生积极影响。受原油价格波动及市场供需结构调整驱动,国内基础油价格进入阶段性下行通道,二类基础油价格已接近2023年四季度形成的阶段性低位区间。这种价格回调有效缓解了润滑油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尤其对年采购量较大的市场主体而言,当前价格水平为其优化库存管理提供了战略窗口。行业专家指出,在价格筑底阶段建立合理安全库存,既能锁定低成本原料,也可对冲未来可能出现的价格反弹风险,有助于稳定企业生产成本预期。
技术升级驱动行业结构性调整加速
尽管原材料成本压力减轻,但行业技术创新进程并未放缓,反而在市场竞争与终端需求升级的双重推动下持续深化。随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性能润滑油的需求显著攀升,低挥发、长寿命等适应复杂工况的产品需求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国内领先润滑油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在纳米材料应用、添加剂配方优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产品性能在高温、高压等极端工况下的表现显著提升,逐步缩小与国际一流品牌的技术差距。值得关注的是,国产润滑油品牌正凭借技术进步加速抢占中高端市场,推动行业竞争格局向技术驱动型转变,这种趋势在新能源汽车润滑等新兴领域表现尤为明显,为国产替代进程注入新动力。
短期机遇与长期挑战并存
尽管当前迎来采购黄金期,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并未完全解除。行业专家建议企业采取“分批建仓+期权对冲策略”,在补充现货库存的同时,通过远期合约锁定6-12个月原料成本。
从长远看,“双碳”目标正重塑润滑油市场格局。目前,行业整体呈现成本压力减轻、技术创新加速的发展态势。终端用户可结合设备工况合理安排采购计划,充分利用当前市场机遇优化供应链成本,同时关注行业技术升级趋势,为设备运行提供更高效的润滑保障。